市场利率化是指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,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时间价值,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资源配置发挥重要导向作用。市场利率化是经济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,也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关键手段。市场利率化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、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利率体系。
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,经过30多年的持续推进,已取得显著成效,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,收益率曲线也趋于成熟,为发挥好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调节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。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的是“先外币、后本币;先贷款、后存款;先长期、大额,后短期、小额”的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,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:
- 第一阶段: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,贷款利率开始上浮(1993—1999年)。在这一阶段,我国建立了货币市场,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,同时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上限,允许银行根据市场情况对贷款利率进行上浮,但存款利率仍受到严格的管制。
- 第二阶段:贷款利率市场化,存款利率逐步放开(2000—2013年)。在这一阶段,我国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下限,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,同时逐步放开了存款利率的上限,允许银行对部分存款品种进行上浮,但存款利率的下限仍受到管制。
- 第三阶段:存款利率市场化,利率传导机制改革(2014年至今)。在这一阶段,我国取消了存款利率的上限,实现了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,同时推进了利率传导机制的改革,包括推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作为贷款定价基准,完善利率走廊和政策利率体系,优化央行货币政策工具,提高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调节功能。